八十载岁月更迭,历史长河奔涌不息。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纪念这一重大历史节点。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纪念中,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作为主流价值传播、时代记忆书写的重要载体,承担起了特殊的时代使命。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各省级卫视再到网络视听平台,一场场全媒体宣传行动共同构成了一道厚重而亮丽的视听景观。这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眸,而是基于深刻历史认知和创新表达的系统性编排。上至宏观布局,下到微观叙事,本次主题编排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融合性的新特征。内容层面,它突破了传统单一报道模式,形成了新闻、电视剧、纪录片、系列直播等协同发声的内容矩阵;技术层面,AI修复、4K超清、VR/AR、AIGC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实现了历史影像的活化;传播层面,大小屏联动、线上线下共振,构成了全域覆盖的传播网络。
时至举国欢庆的关键节点,如何以多品类节目排播和特色节目策划激发全民爱国热情,如何在坚守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青春化叙事语态,通过多维视角,让宏大的历史主题变得可感、可触、可共鸣,是本次主题编排的核心探索。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用视听语言书写民族集体记忆、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本轮视听编排给出了新答案。
主题宣传:多层级联动,全景式覆盖
此次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节目编排,在主题宣传和新闻内容矩阵上,呈现出了国家级媒体引领、省级广电机构全面跟进、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鲜明特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和旗舰作用,推出了多档重磅编排。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中心推出特别节目《人民的珍藏》,以珍物叙史共忆烽火岁月;CCTV-6《中国电影报道》特别策划推出14集系列专题《我们的胜利》,在光影中回顾全民族史诗;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综艺频道推出十集特别节目《烽火战歌;国防军事频道将安排播出五集专题片《山河铭记》……
在广电总局指导下,“重温经典”频道排播了大量抗战题材经典视听作品,包括在7月份晚间档播出《悬崖》《记忆的证明》等剧目,在8月份播出《闯关东》《八路军》《彭德怀元帅》,9月份播出《太行山上》《亮剑》《历史的天空》等等。这些优质作品的集体展播,让主题内容在纪念大会直播报道和文艺晚会之外,与广泛受众实现深度触达。与此同时,以“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为主题,一场全媒体宣传活动覆盖全国32个省级广播电视台,为观众贡献了一场大型接力直播。作为今年全国广电视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次集体行动,这场直播活动从7月下旬持续至8月下旬,由各地广电媒体记者深入抗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发生地,探访抗日战场遗址、抗日根据地所在地,带领观众一起重温抗战记忆,通过今昔对比,感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为了在同一主题下生成差异化报道内容,各地广电深入实地探访、着重细节打捞,沉浸式捕捉纪念温度,以挖掘地方印记。湖南卫视方面,自七月上旬,《湖南新闻联播》《午间新闻》即开设《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专栏,与外省和省内各地市县联动,播发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勿忘历史 吾辈自强》等50多条报道。8集系列报道《挺起不屈的脊梁》由湖南台与辽宁台联合制作,对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进行深度挖掘;8集系列报道《铁骨湘魂》,全景式展现湖南作为抗日战争主战场和战略屏障的浴血荣光;5集系列新闻专题节目《铁证》,以抗战文物为载体,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烽火故事……从实物证据到个体人物,影像故事通过历史回归到了每一个具体的生命。
进入“上海篇”,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共参与录制了三场直播,依次聚焦两次淞沪抗战的重要战场原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和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以及日本战犯关押审判和执行处——上海监狱陈列馆(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旧址)。三处原址探访,在历史坐标上分别具有着独特地位。通过走近签名长卷、100位抗战老兵手印墙等珍贵文物,这段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忆再一次被共同见证。此外,还有云南卫视分别以“西南联大”和“滇缅公路”为主线,推出《文脉西迁 抗战烽火中的坚守与重》与《星火同盟 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联合之战》两部主题短片。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开展“山河见证·寻路”浙江省域大型主题融媒直播行动。广东卫视围绕《山河回响——抗战中的家国情怀》主题,推出《红讲台》特别策划……
从基本布局来看,此次活动在统一主题之后进行联合制播,各参与台在此基础上推出契合本地特色和频道定位的具体节目内容,以全民族抗战历史与精神为内核,将地方历史叙事融入中华民族抗战史的宏大框架,为同类题材创作拓展了新的空间。
多元载体:立体化叙事,当代化呈现
在7月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介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包括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剧目演出的安排播出和展演。其中,一批抗战主题文艺作品正在精心推进创作排播,包括《我们的河山》《归队》等电视剧,《胜利1945》《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等纪录片,《马背摇篮》《怒刺》等微短剧。这些电视剧、网络剧将陆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省级卫视和主要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电视剧方面,《我们的河山》由毛卫宁执导,已入选国家广电总局抗战主题文艺作品。《归队》由臧溪川、赵阳执导,剧情以东北抗联一支失联小队在日军围剿下重新集结为主线,通过普通战士的视角展现四线叙事,已于8月25日台网首播。
随后,还有《阵地》《八千里路云和月》《风和潮》《反人类暴行》等剧目陆续完成和播出。这些作品既有宏大叙事、全景式的展开形态,也有微观视角、从小故事切入的题材类型,在不同的历史细节、人物形象和个体命运下以情动人,传达丰富的抗战精神内核。与此同时,一批抗战主题的纪录片也在适时上新,依托于详实的档案资料、珍贵的影像史料和学术研究,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譬如,大型文献纪录片《正义之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贵影像资料为主,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胜利》凭借共10集、每集30分钟的体量,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艰苦历程。
既有《正义之战》和《胜利》这样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多领域的综合叙事,也有关注特定区域和特定群体的深入挖掘,如《华南抗日烽火》之于华南、《热血山河》之于山东、《抗敌号角》之于新四军,又如《心安何处》之于日本遗孤群体命运的观照。从奋勇抗敌的战斗故事,到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抗战主题优秀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随着技术赋能与创新表达稳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动历史记忆代际传承,契合大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视觉化、情感化的互动偏好,微短剧也成为本次主题编排的重点内容。其中,《归来方知山河重》通过一名当代大学生子涵的穿越视角,带观众回到1937年的钱塘江畔。凭借独特的穿越叙事和情感共鸣,截至8月31日,该剧在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已超过4.96亿次,并多次登上社交媒体话题热榜。
《我自抗战来》选取了全国6座抗战地标作为叙事支点,辅以李乃文、侯勇、万茜等实力派演员的配音加持,为该剧传播赋予强劲动能;《龙门茶馆》以“茶馆”为核心场景,是一部聚焦抗战大后方平民故事的方言微短剧,在红果平台取得了较好成绩;还有《晴空之下》创新性采用了“微短剧+微纪录片+AIGC”融合模式,以AI复原衔接历史实录。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创作者都力求让“书本的旁观者”转变为“历史的亲历者”,用不同载体接洽适配故事,丰富了抗战历史的叙事维度,亦是提升主流价值传播效能的有效途径。
特色专区:纯享式展播,经典再重映
再看网络视听平台。在“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伟大精神”的主题下,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等纷纷开设相关特色专区,通过集纳跨题材、跨年代、跨文化的经典作品矩阵,为观众打造沉浸式光影空间。
先看腾讯视频。腾讯视频在7月25日于首页推出专区,容纳多品类优秀视听作品共42部,包括《幸存者:见证1937》等6部纪录片,《百团大战》等13部电影,《抗日名将左权》等14部电视剧,以及《辛德勒的名单》等9部境外引进节目。同时在首页首屏,平台开设了“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阅兵专区”,“大国重器,铸就国之底气”专栏展播优秀的军事科技类纪录片、正能量综艺等作品,“大国工匠,雕琢时代丰碑”专栏集纳《袁隆平》等人物传记类作品;“心随影动,致敬不凡英雄”专栏讲述《中国机长》等普通人民英雄的故事,通过视听语言传递抗战精神。
芒果方面,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精心编播,联动双平台丰富的内容IP资源。除了融合报道和主题宣传以外,芒果TV在内容版面上进行了优化调整,以营造浓厚纪念氛围。具体来看,芒果TV编排推荐《浴血荣光》《坐标》等主旋律电视剧,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主题影视剧展播专题,推荐《锻刀之绝地重生》《我的父亲我的兵》等20部电视剧,包括微短剧《坐标》及音乐纪录片《歌词里的抗战——四万万歌壮河山》的创制。多样化的内容,为经典注入了新鲜的青春化表达。
优酷方面,除了“胜利日”专栏以外,平台还联合打造了红色主题网络文化综艺《信仰的足迹——北京文化记忆》、直播系列活动《纪念馆里的抗战故事——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等等主题作品。同时配合精品节目排播带,激发着大众的历史责任感与爱国热情。总体来看,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编排,体现了主流媒体和文艺工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回望与对英雄的崇高致敬。无论是对主题宣传的积极响应,还是影像类型的多元开发,都让主流价值与大众传播实现有效对接。从历史真实到艺术表达,从当代转化到青年传承,新时代视听内容的探索实践,正在迎来更优解。
本文来源于:看电视公众号 本文作者:张芷潇